(一) 中醫定點正骨手法治療肩周炎的証治舉隅

 

肩周炎常引起肩膊痠痛,嚴重者放射至前臂及手部疼痛,不能提起,因此病多發生於四、五十歲中年人身上,故稱五十肩。病發時肩關節活動障礙,故又稱凍結肩。

        中醫稱為漏風肩,屬於痿痺範疇。病因主要為外力勞損,肩部超範圍加力活動,肩關節超載負重,使相關的筋肉損傷,經絡阻隔,氣滯血瘀,筋脈失養而引起一系列痛症,另一方面是風寒侵襲,因正氣虛弱,腠理不密,圍外不固,風寒乘虛而入,阻滯筋脈氣血,引起肩部乏力、痳木不仁等症狀。

        醫者從臨床經驗,是以中醫骨傷科及脊柱病因學理論為指導,得出頸椎第三至七鈎椎關節輕微錯位,使椎動脈、頸神經根、臂叢神經受刺激或壓迫,引起肩胛上、下神經受累,該神經感覺達至肩關節中,支配岡上、岡下肌、肩胛下肌和大圓肌等肌肉,故頸神經根受刺激時此肌緊張,肩周表現疼痛運動受限,肩臂旋轉困難,椎動脈、神經根等受壓迫嚴重時,同時引起供血障礙,岡上、下肌出現萎縮症狀。在生理結構上說明,頸椎第三至七鈎椎關節與肩部的相關性並互為影響。

        中醫學將本病歸入“痿痺範疇”,人體氣血不足,風寒濕邪乘虛侵襲,阻滯筋脈氣血而發為本病,故受涼及夜間肩臂疼痛加劇。清.吳謙《醫宗金鑒.正骨心法要旨》說:“若脊筋隴起,骨縫必錯,則成佝僂之狀…。”說明本病有關的病機和症狀。

        醫者檢查肩周炎患者,均可在頸椎第三至七鈎椎關節找到壓痛點,當病者第三至七頸椎關節得到定點正骨糾正復位,解除對神經的刺激或壓迫,肌肉痙攣緩解,同時配合輔助治療及適當伸展運動,肩周炎患者得到治癒。

臨床病例考証:

1‧鄺女士,飲食從業員,45歲,病史,工作勞累緊張,常需搬重物,三月前開始感覺右肩痺痛,活動受限,手不能上舉,穿衣困難,情況嚴重。

     檢查體徵,為頸椎第三至七鈎椎關節輕微錯位,用拇指按壓鈎椎關節位置,觸診鈎椎關節偏移,壓痛點明顯,經“定點頸椎正骨手法”治療鈎椎關節,使其糾正復位,按揉肩井穴、風池穴、肩俞穴、大椎穴及呵是穴(即痛點處),拔罐和中藥敷貼進行輔助治療,第一個療程(10次)頸椎壓痛點疼痛減輕,手能提舉位置約40度,第二個療程,手能提舉位置約90度,第三個療程,手能提舉位置約180度,配合療程進度適當地用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鬆弛肩關節,肩關節旋轉幅度漸漸増加,最後活動正常,頸椎壓痛點消失,右肩痺痛消除,鄺女士得到治癒。

2‧鄧先生,50歲,店務員,經常搬重物,肩周受累,四個月前右肩及手臂痺痛,活動受限,上舉因難,夜間手部更為疼痛。

      檢查體徵,為頸椎第三至七鈎椎關節輕微錯位,經“定點頸椎正骨手法”治療及拔罐、中藥敷貼輔助治療和穴位治療(肩井穴、風池穴、肩俞穴、大椎穴及呵是穴),指導患者每天做10分鐘手部伸展運動,經一個療程後,頸椎壓痛點消失,右肩及手痺痛消除,鄧先生得到治癒。由於各人的病情以及體質、工作情況、生活環境、習慣等等都不同,故療程不一,若康復者保持每天做放鬆運動,對發病機會相應減低。

總結:

      醫者在臨床經驗上考證出,肩周炎(五十肩)病者,檢查體徵,為頸第三至七鈎椎關節錯位或輕微移位,經“定點頸椎正骨手法”把鈎椎關節糾正復位,使頸椎得正常運作,由此引發的神經、脊髓、椎動(靜)脈、肌力等問題,得到緩解,功能回復正常,肩周炎亦隨之治癒,說明肩周炎是頸椎綜合徵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 醫者以專業中醫骨傷科醫療指引,並經專人教授指導,配合十多年臨床經驗,用純熟“定點頸椎正骨手法”治病,定點即是指直接針對錯位的每一關節,逐節糾正,準確地使之復位,達到最佳治療效果,同時醫者對太極深有研究,運用醫療與太極拳運動配合,更是加強治癒者體質的最有效方法。

 

 

香港註冊中醫學會/中國中醫雜誌社 主辦 書刊    香港中醫雜誌08年 & 世界中醫雜誌08年10月

黃光明註冊中醫師